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2018年度申报指南发布

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2018年度申报指南发布
? ? ? ? 日前,科技部官网正式发布了15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其中,“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拟优先支持20个研究方向,国拨总经费6.3亿元。

10月11日,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15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其中,与生物医学相关的重点专项包括“干细胞及转化研究”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等。《“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出,2018年,专项将继续部署一批项目,拟优先支持20个研究方向。国拨总经费6.3亿元(其中,拟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10个,国拨总经费不超过6000万元)。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2018年度申报指南》明确,专项将继续部署一批项目,拟优先支持11个研究方向。国拨总经费3.1亿元(其中,拟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超过7个,国拨总经费不超过3500万元)。

 

“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取得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的原创性突破和推动转化应用,整体提升我国再生医学领域水平,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的要求,按照面向转化、夯实基础、突破瓶颈、实现引领的思路,设立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

专项以我国多发重大疾病治疗为需求牵引,部署了8个方面的研究任务。2016-2017年,围绕主要任务共立项支持68个研究项目(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20项)。2018年,根据专项实施方案和“十三五”期间有关部署,结合已安排任务的执行情况和领域进展,专项将继续部署一批项目,拟优先支持20个研究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总经费6.3亿元(其中,拟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10个,国拨总经费不超过6000万元)。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鼓励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或重要应用目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鼓励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控制在4个以内。

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可参考指南支持方向(标*除外)组织项目申报,但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

1. 多能干细胞的建立与干性维持

1.1干细胞多能性的表观精密调控

研究内容:多能性维持、多能性状态转变及细胞重编程过程中非编码核糖核酸(RNA)、RNA新型修饰以及新型蛋白修饰对多能性的精密调控。

考核指标:发现5-7种调控人干细胞多能性的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或其它相关分子,揭示其精确调控干细胞命运的机制;明确上述分子与干细胞状态和质量的关系;建立1-2个lncRNA遗传示踪体系;揭示3-5个lncRNA表观修饰蛋白及蛋白翻译后修饰对人始发态-原始态胚胎干细胞转变的作用和机理。

1.2异染色质调控干细胞多能性

研究内容:异染色质组蛋白修饰及特殊区段对干细胞多能性的调控。

考核指标:发现异染色质等影响多能干细胞命运及调控的规律,阐明2-3条新机制;揭示端粒等异染色质区影响转座子插入及激活的机制,取得3项以上新发现;解析调控转座子插入及激活基因组的3-4个异染色质组蛋白、调控蛋白及复合体的高级结构和功能。

1.3关键亚细胞水平事件调控干细胞多能性

研究内容:多能干细胞命运维持、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器功能变化、组分重塑、代谢变化及相关新型信号。

考核指标:阐明多能干细胞命运调控过程中内涵体/自噬体/线粒体等细胞内膜系统膜转运、线粒体离子信号、能量代谢通路及产物等3种以上关键亚细胞水平事件的特点;发现上述事件调控细胞命运、介导新型核质作用模式的3-5个新机制,明确其生物学意义。

2. 组织干细胞的获得、功能和调控

2.1组织干细胞功能亚群与疗效评估

研究内容: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及功能亚群的分子标记、调控机制、功能特性及疗效评价。

考核指标:鉴定不少于3种干细胞功能亚群及其分子标记体系和功能特征;解析不少于3种功能亚群在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和机制;建立相应干细胞功能亚群的分离、鉴定与扩增体系;结合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评估上述干细胞功能亚群的治疗效果。

2.2组织损伤修复中参与再生的细胞类型及来源

研究内容:研究肝脏等组织器官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参与再生的主要细胞类型及转分化、去分化等过程在再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考核指标:针对肝等实质性器官损伤,阐明损伤过程中2-3种信号转导通路或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细胞转分化和去分化的新机制。建立1-2项多细胞谱系标记技术,示踪在体转分化和去分化。构建1-2种可诱导的组织损伤模型和1-2种人源化动物模型,用于鉴定在体转分化和去分化。揭示2-3种微环境中调控细胞转分化和去分化的因子。

2.3心脏再生和修复的新策略

研究内容:结合心脏再生模型和微器官,揭示心脏再生和修复的机制,建立心脏修复的新策略。

考核指标:筛选5-7个能促进心脏微器官形成、模式动物心脏再生和修复的化学小分子、关键因子和基因,并揭示其作用机制;结合非人灵长类或其他大动物模型,建立1-2项以动员心脏干细胞、体内高效转分化或心肌移植为基础的心脏再生修复新策略。

2.4器官损伤状态下炎症微环境与间充质干细胞相互作用及演变特征

研究内容:结合临床标本,研究肝脏、肾脏的纤维化或硬化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与炎症的交互作用及对疾病进程的影响。

考核指标:建立2种以上标记和评价内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体系,明确间充质干细胞与炎症的交互作用及动态变化特征;揭示6-7种以上微环境组分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演变,以及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修复的机制;形成3种以上治疗肾脏、肝脏纤维化或硬化的新技术。

3. 干细胞定向分化及细胞转分化

3.1干细胞异质性及命运决定的调控网络

研究内容:干细胞早期分化中单细胞水平异质性及命运调控的关键机制。

考核指标:从单细胞分辨率解析多能干细胞体内外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及其表观遗传学调控的异质性;结合统计学发现1-2项调控多能干细胞分化和早期胚层发育的新机制;建立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酶、RNA结合蛋白和RNA的互作网络及调控细胞命运的一般性模型。

3.2原始生殖细胞发育和分化的调控

研究内容:原始生殖细胞的关键调控因素及在生殖细胞特化过程中的作用。

考核指标:建立灵长类和小鼠原始生殖细胞体外分化体系;发掘3-5个精确调控灵长类和小鼠原始生殖细胞特化、干性维持、自我更新、分化和命运决定等过程的新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调控因素;结合新发现,优化人工配子的体外获得方案,结合生殖系统疾病模型验证人工配子功能。

3.3血液系统细胞分化图谱

研究内容:人及相关模式动物正常及病变血液系统的干细胞分化图谱。

考核指标:结合多谱系标记和单细胞分析等,构建人正常造血系统及2种以上恶性血液肿瘤干细胞的单细胞水平转录组、蛋白组与功能组学分化图谱;揭示3种以上分化节点细胞亚群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理;建立正常及病变血液细胞的单细胞水平鉴定标准。

4. 干细胞移植后体内功能建立与调控

4.1干细胞的示踪及评价

研究内容:大动物干细胞多模示踪技术及动态评价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3种以上可用于大动物活体多模示踪的人多能干细胞系;开发能示踪外源性和内源性干细胞及评价细胞功能的新技术各2-3项,至少各1项可用于临床;结合大动物模型,明确2-3种细胞移植后的存活、迁移、体内分布和功能重建情况,以及1-2种内源性干细胞的调控和动员机制;新发现影响细胞治疗效果的因素3-4项。

4.2人特定神经元亚型获得及移植

研究内容:特定谱系人神经元亚型获得及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考核指标:结合与疾病治疗相关的特定神经元亚型及其关键调控因子,建立3种以上神经谱系报告系统和谱系示踪系统;建立人多能干细胞向3种以上特定功能神经细胞亚型的高效分化体系及质控标准;结合灵长类模型,揭示特定神经元亚型对神经修复和重建的意义。

5. 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和器官功能修复

5.1基于干细胞的器官芯片

研究内容:基于干细胞的心、肝、肾、胰等人器官芯片及其应用。

考核指标:基于干细胞,建立2种以上具备生物传感和关键功能的重要人体类器官;建立2种以上的单个人体器官芯片系统,实现类器官仿生3D动态培养和多维度、高通量筛选;建立1-2种复合性人体器官芯片系统,模拟人体器官相互作用,并进行验证。

5.2基于工程化微环境的干细胞规模化培养系统

研究内容:结合微环境仿生和物理、工程等领域新技术建立干细胞规模化扩增和分化体系,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制备功能细胞。

考核指标:遴选适合干细胞培养的新型材料,针对造血干等3类干细胞,确定干细胞规模化扩增的物理学和生物学条件,开发配套的规模化扩增设备;明确干细胞大规模培养过程中多能干细胞的性状及其特点,揭示胞外信号感应体系、转录、表观遗传、代谢和功能等至少4个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及调控机制;建立2-3类干细胞规模化扩增的技术参数、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扩增干细胞,满足临床应用要求;建立一体化实现规模化诱导分化和功能细胞获取的技术系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5.3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调控重要组织及器官功能修复

研究内容:干细胞外泌体对脑、脊髓和眼等疾病的治疗及机制。

考核指标:分析3类以上干细胞外泌体的成分,揭示外泌体形成与分泌的机制;发现2-3种外泌体在体内作用的靶细胞及靶细胞的应答机制,阐明其促进组织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的机制;建立规模化生产性能稳定的干细胞外泌体的技术体系,形成行业标准规范;针对脑、脊髓和眼等系统各一种代表性疾病,评价特定外泌体用于治疗至少三种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6. 干细胞资源库*

6.1干细胞制剂及应用的标准化

研究内容:依托临床级人多能干细胞资源库建立干细胞制剂关键技术及标准。

考核指标:建立快速获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型纯合多能干细胞的新技术;建立临床级多能干细胞分化及其他途径获得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血液细胞等4类细胞的标准化方案和质控标准,能为临床研究及多中心试验提供具有可比性的所需细胞类型;实现规模化扩增,形成4种干细胞制剂;针对神经、生殖系统的2-3种疾病,建立干细胞治疗上述疾病的细胞制备标准化方案;按国际标准化组织规范建立细胞存储、生产和应用的相关标准,制定细胞存储及制备的国家标准5-10项。

7. 利用动物模型进行干细胞临床前评估*

7.1干细胞的质量及评价

研究内容: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及其对神经干细胞质量和功能的影响。

考核指标:结合灵长类模型和人多能干细胞分化,发现5种以上调控基因组稳定性和细胞应答的关键因子;阐明3种以上神经干细胞特异的基因组稳定性维持机制和应答特征;揭示1-3个关于基因组稳定性影响干细胞质量和分化的新机制,并通过调控基因组稳定性获得临床级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建立系列基因敲除、敲入等基因编辑及修饰的人多能干细胞系。结合脑卒中、中枢神经创伤、神经退行性变等3类人的重大神经疾病的非人灵长类模型,评价基因编辑及修饰后干细胞的质量以及体内功能重建情况。

8.干细胞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脑损伤、心血管、肾的某一种重大疾病,利用临床级干细胞产品进行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

考核指标:针对目标疾病,研制不少于1项干细胞产品并通过国家认可的机构认证;针对目标疾病进行系统的干细胞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并获得可支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临床前研究数据;在完成临床研究备案的基础上,开展规范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建立干细胞、前体细胞或功能细胞移植治疗重大疾病的3种以上标准化方案。

特别要求:干细胞临床研究必须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或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公布的备案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中开展。

8.1干细胞脑内精准移植治疗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8.2心肌损伤类疾病的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

8.3某种肾疾病的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

2018年度申报指南

为提升我国蛋白质研究水平并推动应用转化,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编制了“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专项围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结合国际蛋白质研究的前沿发展趋势,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增强我国蛋白质机器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产出一批国际领先、具有长远影响的标志性工作,实现重点领域对国际前沿的引领,在原创性基础和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为人口健康、医药与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环境生态与能源、国家安全等领域中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和关键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引导和技术方法支撑,形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色突破点和优势方向。

2016年和2017年,“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围绕以上主要任务,共立项支持68个研究项目(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18项)。根据专项实施方案和“十三五”期间有关部署,专项将继续部署一批项目,拟优先支持11个研究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总经费3.1亿元(其中,拟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超过7个,国拨总经费不超过3500万元)。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鼓励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或重要应用目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鼓励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为保证研究队伍有效合作、提高效率,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控制在4个以内。青年科学家项目可参考指南支持方向(标*的方向)组织申报,但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

专项实施过程中,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应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有关规定,使用合格的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涉及人体样本的伦理审查工作,应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涉及需要在三级及以上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病原体研究的,须在申报时提供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生物安全等级三级实验室(BSL-3实验室)认可证书及可以从事相关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证明材料。

1.细胞内部膜系统稳态维持的蛋白质机器*

研究内容:揭示细胞内部膜系统稳态维持的重要新型蛋白质机器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与在体功能。

考核指标:发现5-10种在细胞内部膜系统,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脂滴、溶酶体等(选择其中1种或几种)的形态控制、完整性维持、膜间交流、膜脂成分控制、氧化应激、损伤修复、选择性清除、质量控制、定位及运动调控等稳态维持过程中发挥核心功能的新型蛋白质机器;揭示相关蛋白质机器组成、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其调控、协同作用、组装/分解模式及修饰方式;阐明其在响应细胞内外环境变化、调控细胞物质能量代谢、维持细胞稳态和决定细胞命运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阐明细胞内部膜系统稳态异常在人类重大疾病发生中的关键作用。

2.蛋白质膜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研究内容:发现重大生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相关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新型膜蛋白质机器(如G蛋白偶联受体(GPCR)等)及其功能性配体,研究其生理病理过程中动态变化的分子机制,并研究其功能调控手段。

考核指标:针对重大生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相关细胞信号转导过程,选择20-30种关键膜蛋白质机器(如GPCR等),解析其三维结构和构象动态变化机制,阐明细胞生命活动中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揭示其构象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发现20-30种新型调控分子;发展能够普遍应用于细胞表面信号转导相关膜蛋白动态变化研究的新方法,并应用于重要生理以及病理过程中膜蛋白机器构象变化的研究。

3.功能性非编码核糖核酸(RNA)相关新型亚细胞器中的蛋白质机器*

研究内容:发现并鉴定以外泌体、迁移体及沉默小核糖核酸小体(siRNA-body)等为代表的调节功能性非编码RNA生成/修饰、分拣/分泌和吸收相关新型亚细胞器及其蛋白质机器;深度解析非编码小RNA产生、加工、修饰和功能相关新型亚细胞器及其蛋白质机器分子机制;发展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研究的新技术。

考核指标:发现细胞内功能性非编码小RNA生成/修饰相关的新型亚细胞器中的蛋白质机器及其作用机制;发现5-10种细胞中功能性非编码小RNA转运和选择性分泌的蛋白质机器及其作用机制;发现5-10种异源功能性非编码小RNA选择性吸收的蛋白质机器及其作用机制;发展新型高效的蛋白-核酸互作分析技术,利用新技术发现3-5种蛋白-核酸的新型互作模式,并阐明其功能机制。

4.蛋白质降解相关过程的蛋白质机器的功能机制*

研究内容:发现蛋白质降解(如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阐明其结构、组装、功能及机制,研究蛋白质降解关键蛋白质机器的功能异常与重大或常见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发展新型调控手段。

考核指标:发现10-20种蛋白质降解(如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阐明其结构、功能、组装模式及调控机制,阐明关键蛋白质机器在蛋白质质量控制、稳态调控、重大或常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展3-5种靶向蛋白质降解相关蛋白质机器的疾病干预技术和手段。

5.高致病性病毒转录复制过程关键蛋白质机器的功能和干预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高致病性黄病毒、布尼亚病毒等重要RNA病毒,在具备三级及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及相关病原体实验活动资质的基础上,开展病毒转录复制过程中关键蛋白质机器的研究,研究其组装模式、结构功能关系和核心组分间的调控机制,同时关注宿主因子参与形成、调控蛋白质机器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发现5-8种高致病性RNA病毒转录复制中由病毒蛋白、宿主因子等形成的新型复杂蛋白质机器,阐明其结构、功能和调控网络,阐明宿主因子与病毒蛋白的互作关系,确认5-10个新型干预靶点,发现50-80种干预病毒转录复制过程的先导化合物,发展1-2种针对高致病性病毒的新型检测手段。

6.高致病性病原体感染与致病过程中蛋白质机器的功能和干预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高致病性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发现与其感染与致病密切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结构、功能和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宿主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响应,研究新型干预手段。

考核指标:针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病原体(如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白色念珠球菌、烟曲霉菌、寄生虫等),发现5-10种与病原体感染、致病、潜伏、耐药、免疫监视或逃逸等生命过程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阐明其功能机制和调控网络;针对病原体感染,发现3-5种参与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新型蛋白质机器,阐明天然和适应性免疫调控、炎症小体、抗感染等过程以及调节适应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确认3-5个新型干预靶点;发现2-3种控制病原体感染的免疫细胞亚群及4-5种调节其分化、功能调节、免疫记忆形成和维持的关键蛋白质机器;发现20-30种新型抑制剂或5-10种免疫调节手段(如疫苗、免疫调节剂等),发展1-2种针对高致病性病原菌或寄生虫的干预、检测手段。

7.获得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蛋白质机器的功能机制*

研究内容:研究参与免疫反应过程中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其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针对人和模式生物的获得性免疫系统开展研究,发现5-10种参与免疫反应过程中的新型蛋白质机器,阐明其发挥功能的分子机理与结构基础,发展5-10种针对免疫过程的新型干预手段。

8.人和模式生物中蛋白质组对生命活动的调控

研究内容:围绕人和模式生物,发展新型表型蛋白质组方法,研究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不同组织、器官、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建立整合型组学生物医学网络,发现精准疾病标志物群。

考核指标:阐明10-20种人和模式动物主要器官的蛋白质组及其变化规律,明确100种蛋白质机器协同作用和疾病调控网络。开发10种活检、无创样本蛋白质组快速检测平台,建立1万人活检、无创样本蛋白质组大数据队列,建立1套人类样本蛋白表达丰度范围数据库和20种重大疾病蛋白表达谱;建立1个有机整合各组学数据的生物医学网络,发现20个精准疾病标志物群。

9.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化学生物学新方法

研究内容:发展能够普遍应用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磷酸化修饰等)的生物正交反应等化学生物学新方法,利用新型化学探针对重要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功能机制和调控手段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发展5-10种新型生物相容、正交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磷酸化修饰等)的特异性标记方法,实现重要生理过程中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相关的重要蛋白质机器的调控与标记;针对重大疾病相关关键蛋白质机器的翻译后修饰,发展25-35种新型化学探针,并利用外源性化学探针阐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重大疾病的关系,实现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精准功能调控。

10.蛋白质机器动态、原位结构研究的方法及应用

研究内容:发展在细胞内研究蛋白质机器多重分辨率动态结构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探索其在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机器研究中的应用。

考核指标:发展整合特异性标记、化学交联质谱、小角散射、核磁共振、冷冻电镜、晶体衍射等多种技术的综合性手段,发展相应的计算模拟和交叉验证方法,实现在细胞或单细胞水平对蛋白质机器进行多重分辨率水平的动态结构进行原位分析;利用新技术,针对1-2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机器(如膜融合过程中的蛋白质机器),解析其动态变化过程和功能机制。

11. 基于蛋白质机器的疾病生物标志物发现及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临床体液或病理组织检测、个体化组学策略等技术,寻找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探索其生理及病理作用机制,基于此发展可用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标志物,开发用于临床应用的重大疾病防控新手段。

考核指标:从遗传性血液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选择一种或两种,发现5-10种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阐明其结构、功能、组装与调控机制,发现200种左右的新型疾病标志物,发展20-30种可用于分子分型的精确标志物,开发10-20种具有临床使用价值的疾病预警和检测手段以及个体化用药手段。

 

备注:本文整理自“科技部”,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申请资格要求、具体申报方式等内容点击【科技部官网】查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